宇宙法則研究會
  • 主页
    • 联系
  • 教育特学
    • 中华文学
    • 中华理学
    • 自然大教室
    • 学院教科书
  • 出版社
    • 散文
    • 小说
    • 诗篇
    • 游记
    • 杂文
    • 教参读物
  • 艺术画廊
    • 天物
    • 地物
    • 人物
  • 原创文章
    • 出版发布
  • 博客

何悦敏的《中国古代皇家祭礼》出版

9/23/2024

0 Comments

 

“古代祭礼”出版说明
   
      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在其散文《伊特鲁里亚人的灵魂》中曾经提到过,生活在3000年前的伊特鲁里亚人“有一片极有价值的知识世界,这个世界对现代的我们却已经完全不可见了。”“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宇宙意识,还有地球的智慧,以及以不同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过的人们的生存启示---它们是一个古老的、更具悟性的人类意识潮退潮时留下的东西-------”

       在中国文明的早期,中国古人同样有过独特的宇宙意识、有关天宇地球和人的关系的悟性知觉和生存智慧,很多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已经看不到了,很多则已经融入我们现在的节日习俗、生活习惯、人生观和社会准则之中而我们并不觉得。到3000年、4000年、5000年、6000年前的文化中去找一找,我们会发现很多我们已丢失的生存启示、很多珍贵的人生经验,很多中国文化根源的瑰宝,真的很有趣,也有价值。

        自有人类以来,世界各古老民族在其生活中都感悟到了人和生命万物与天地、宇宙、阴阳节气间的关系, 逐渐发展出似乎相似的天地宇宙观,以及各不相同的祭天地万物之神的习俗。中国古人把这种崇拜仪式化习俗化,用来顺应自然规律,用来修身、齐家、治国,以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并称之为“礼”。孔子说:“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 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 国家可得而正也.”意思是说, 古代的先王们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 以此来理顺人的生存状况和情绪, 不顺应自然规律就会灭亡, 顺应就得以生、得以兴旺, 所以圣人以礼来表明这一点,国家天下靠此可得以安宁、得到正常发展。

          唐代学者杜佑在他的巨著《通典》的开篇就提到了“天”之道(规律)的含义,和人顺应它的必要性,他说:
“夫礼必本于太一, 分而为天地, 转而为阴阳, 变而为四时,------其降曰令,其居人曰义。”

        这段话杜佑解释说: 极大称为“太”, 整体未分称为“一”; “义”指从人心发出的一种正能量,“礼”的本意就是要虔诚地顺应自然规律, 因为天地宇宙的阴阳变化决定了四时的季节变化, 从而化生出人和万物并决定了他们的生死荣枯。所以天的变化就是“天令”,人必须顺从它,人懂得了以礼敬天,仁义之心就会产生,社会就会安宁。这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理解,也是其自然信仰的出发点。

        从7000年前就开始的中国古人的自然信仰、祭祀习俗、追求以礼治国顺人心的实践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文明、古代智慧的最大特点:

         一是重阴阳平衡:中国古人认为天与地、节气、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阴阳均衡,生命万物就繁衍昌盛,反之就会消亡。所以与古埃及人只崇拜太阳神力的信仰不同,中国古人建圆壇敬天神,必同时要设方壇祭地祗;早晨向太阳朝拜,傍晚必要向月亮祭拜;冬至日要祭祀“一阳生”,夏至日必要祭祀“一阴生”;登泰山之巅封山祭天,必定要去云云等小山的阴面禅地。从黄帝时代起就诞生的中医,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身体质、日常起居、季节性摄养等方面的阴阳平衡的关注。可以说,处处明察细辨,精心呵护阴阳均衡,是中国古文化的最大特点。

        二是重土神谷神: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古人就开始了对土神和谷神崇拜。炎帝被封为“神农氏”,就是因为他发明了刀耕火种,发明了耒耜,开启了教民垦荒播种的原始农业,使得有更多的人口可以生存。黄帝则是以土德立国,在炎帝农业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土壤、发展五谷种植,并创设了井田制,使农业得以更大规模开展,由此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兴盛和不灭的基础,他们两人由此成为华夏族裔5000年持续祭祀的农神土神和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周朝的始祖后稷,也因为善播百谷并乐于教人稼穑而成为历代崇拜的“谷神”,在社庙中的稷壇上受中国皇帝和万民祭拜了3000多年。在山西的新绛等地,我们至今还能看到明清时代重修的早期后稷庙,对他的祭祀香火和每年春季的社火庙会至今仍在延续。

        中国皇帝一立国即要设太社(庙)、社稷坛,专门祭祀土神和谷神,以此作为国祚建立、存续的最重要标志。对土神谷神的祭祀从周朝开始就有了固定的仪式,后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从中可见古人对土地和五谷种植的重视。现在各地尚可见到的社戏、社火活动,北京中山公园内的五色土社壇和黄土稷壇,就是华夏民族延续了6000年的土神谷神祭祀习俗的遗存。

        三是重天气节气:这是农业国家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高度悟性。要滋养万民,要国泰民安,农业是根本,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农业的收成完全要“看天”,所谓的”靠天吃饭”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对天象的观察和对节气变化规律的掌握就成了极为重要的生存之道。中国古人由此发展了精细的天文观察能力和按节象天气安排农时的丰富经验,于是《月令》《五时令》《四民月令》《二十四节气》等著作纷纷出现,总结了一年中各季各月的天象、物候、农耕和家居摄生要点,成为万民生存的智慧之书。皇家也非常重视这一点,因为五谷丰登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国泰民安。于是有皇帝每月先祭祀天神地祗和五方帝,然后在皇家的太和殿或祖庙先贤牌位面前跪读、颁布《五时令》的仪典,并作为一种向天虔诚汇报农事的仪规、也作为代天神向农人发劝耕“政令”的政务而代代坚守着。于是祭祀、劝农耕、颁发农事政令,竟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每年每季甚至每月坚持了2000多年!这是一种怎样的虔诚和认真!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观念、与之相关的节日祭祀、风俗,也就这样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融入了中国人的信仰和人格之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与之相关的理性与智性的生活和劳动,与与之相关的对昊天上帝与五天帝、五季之神、九天帝、太一、后土地母和天地间万物百神的信仰和祭祀,受到中国古人怎样的重视与遵从!

       四是重“礼乐”:礼包括虔诚的祭祀,也包括个人的修身和崇仁。中国古人把这一切结合进典雅的祭祀仪式之中,以此成为治国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和习俗。举例说,光一个“乡射”比武选士大赛,古人也要注重“饰礼乐、观容志”“以礼会民”“和合百姓”“观德威边”“射以习礼乐”,并以《诗经·小雅》的词曲伴奏,使之除练习技能外,还成为一种庄严优雅的祭祀仪式,一种修身和培养良好风气的礼乐典范。

      中国古人信神、对神与予虔诚的祭祀,其习俗延续起码有7000多年,其繁复古板的皇家仪规对今天的我们已不太有意义,但他们对自然认识的角度、深度和虔敬之心,还是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并吸取的。当他们看到河水时,想到的是河水对生命万物的深层意义:滋养生命、增强生命活力,没有它生命就会枯萎消亡,所以它是有神力的,有神灵在其中起作用,所以要虔诚地对待它,合理地使用它,不可污染、不可亵渎;一片阳光,同样,对生命万物有着不可言尽的意义,所以要珍视它、祭拜它。
​
        而我们,今天已到了改造、利用、战胜自然的时代,到了商业获利、消费为上的时代,人们已开始为了一己私利和纯物质追求而无度地破坏地球,地球环境越来越恶化而人不觉,人对河水、阳光的神圣作用已经看不见,对自然的敬意和珍惜感越来越淡化,这是多么危险、可怕的境地!我们真该吸取一点古人对生命万物、对天地阴阳的崇拜之心、虔诚敬意,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自然将打最后一棒”,这是肯定的。
 
        这是我编写此书的一点想法。我们要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信仰和生存方式,了解这一切的源头是什么、了解我们今天的一切是怎么来的,要珍惜他们创造并领悟到的、至今还有启示作用和指导价值的文化遗珍,因为这是我们立足的根,也将有利于我们应对未来地球的问题。
我们曾是敬天的一族,致力于人文的发展,视天地阴阳的均衡为金科玉律。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Author

    世界各地作家

    Archives

    May 2025
    February 2025
    September 2024
    May 2024
    April 2024
    November 2023
    October 2023
    July 2023
    June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June 2021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 Universal law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