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优秀作家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血型B型。原名陈懋平,幼年改名为陈平,英文名Echo,三毛是后期的笔名。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南京、台北。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是台湾70至80年代的著名作家。70年代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见闻为背景,以幽默的文笔发表充满异国风情的散文作品成名,其读者遍布全世界华人社群。白先勇认为“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三毛于1991年住院时逝世。三毛在“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活动中文学类排名第十,总人气榜排名第三十五。
琼瑶: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一九四九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生子,做主妇的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进入电视、电影制作行业,其间婚姻破裂。现任丈夫为其经纪人、出版人,经营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琼瑶所有作品均由该公司出品。
1947年九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十六岁时,用成人的口吻写的小说《云影》在《晨光》杂志发表。1957年台北第二女子中学毕业。1963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窗外》,从此跃登台湾文坛。她创作颇丰,作品已有数十部之多。许多作品都要再版十几甚至几十版,而且往往都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在台湾和海外拥有大量读者,尤其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琼瑶的作品:·剪不断的乡愁(散文) ·女朋友 ·冰儿 ·翦翦风 ·却上心头 ·梅花烙 ·燃烧吧火鸟 ·人在天涯 ·雪珂 ·望夫崖 ·昨夜之灯 ·聚散两依依 ·问斜阳 ·新月格格 ·梦的衣裳 ·水灵 ·烟锁重楼 ·六个梦 ·一颗红豆等等1938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陈致平,母亲袁行恕 ;
主要作品:
《窗外》《六个梦》 《烟雨蒙蒙》《幸运草》,《菟丝花》《几度夕阳红》 《潮声》《船》,《紫贝壳》《寒烟翠》 《月满西楼》《翦翦风》,《彩云飞》《庭院深深》 《星河》《水灵》……………几十本。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筆名胡美麗,生於台湾高雄县大寮乡(今高雄市大寮區)眷村,台灣著名作家,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中華民國文化部首任部長。
父親龍槐生原籍湖南衡山,在苗栗縣警察局苑裡分駐所擔任所長,母親應美君來自浙江淳安[2],於國共內戰後移居台灣,育有四子一女。
龍應台自小在台灣苗栗苑裡長大,讀過苑裡國小、苑裡初中,通台語,後來搬家到台灣高雄茄萣,為台南女中校友。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龍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
1984年,龍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回響;隔年出版,21天內再版24刷,是1980年代對台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
1999年,應台北市長馬英九邀請,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期間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2003年2月,龍應台辭官,回到寫作。當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其後任香港大學訪問教授。2005年7月,與一群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及企業家共同創設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08年10月,香港大學禮聘龍應台出任首屆「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並於港大柏立基學院創立「龍應台寫作室」。
2009年8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在華文世界引起巨大迴響。2011年2月,李敖出版《大江大海騙了你》,对《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歷史觀予以嘲諷與反驳。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是臺灣旅美文學家,出生於中華民國廣西省桂林臨桂縣,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父親白崇禧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生於中國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行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五人仍在世),香港著名電台主持人白韻琹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
白先勇7歲時,經醫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日本投降後,1946年遷至上海和金陵,小學曾就讀於南洋模範小學,後來於1948年遷居香港,曾就讀九龍塘小學及喇沙書院。不久之後隨著國民黨國共內戰的失敗,在1952年移居臺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願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
1958年大學部3年級時,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臺灣大學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李歐梵、劉紹銘等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多篇文章。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室[1]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也來送行,也是白先勇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
關於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樑摧。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2],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聖誕節於芝加哥度假,心裡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筆,寫成《芝加哥之死》,於1964年發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後的驚人進步」,而「象徵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後,他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1993年為治療暈眩症,開始練習氣功,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台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紅牡丹亭》。
香港优秀作家
金庸: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大紫荆勋贤,OBE,原名查良镛,(Louis Cha Liang yong), 1948年移居香港,1950年代起,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历年来金庸笔下的著作被改编为多套电视剧、电影、广播剧等,对华语影视文化可谓举足轻重,亦尊定其成为华人界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金庸早年于香港创办《明报》系列报刊,他亦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兼有政论、散文等。自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他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几乎每隔十年就会掀起一股热潮。最早期金庸热是从港澳开始,接着延烧到台湾,其后是在中国大陆造成影响,可说金庸热潮燃烧至整个华语圈。近年来金庸作品也被翻译成日文等其他文字,热潮风靡东亚。
金庸小说之间经常有所关系,除了射雕三部曲与笑傲江湖外,碧血剑与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与飞狐外传皆有关联。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十五本小说中的十四本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1970年的《越女剑》由于金庸本人不太欣赏,因而未入对联内。
金庸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兼有政论、散文等。自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他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几乎每隔十年就会掀起一股热潮。最早期金庸热是从港澳开始,接着延烧到台湾,其后是在中国大陆造成影响,可说金庸热潮燃烧至整个华语圈。近年来金庸作品也被翻译成日文等其他文字,热潮风靡东亚。
金庸小说之间经常有所关系,除了射雕三部曲与笑傲江湖外,碧血剑与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与飞狐外传皆有关联。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十五本小说中的十四本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1970年的《越女剑》由于金庸本人不太欣赏,因而未入对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