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法則研究會
  • 主页
    • 联系
    • 创始人
    • 精彩名言
  • 教育特学
    • 中华文学
    • 中华理学
    • 自然大教室
    • 学院教科书
    • 学院论文集
    • English Book
    • English thesis
  • 出版社
    • 出版社作家
    • 散文
    • 小说
    • 诗篇
    • 游记
    • 杂文
    • 教参读物
    • 剧本合作
  • 原创文章
    • 出版发布

澳洲作家周唯真女士的《我是我》出版

7/5/2022

0 Comments

 
       
        周唯真,一个可以为爱走天涯的女人,她的画、她的歌、她的文字、她的生命因为爱与被爱而充盈,她以一个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去解读红尘,行走江湖。云起时,她为云心悸,雨落时,她为雨动情,任生活飞沙走石,她始终如一,像女人一样优雅,像男人一样担当。倘若你还爱着,就请让她的文字陪你一如既往。
 
        周唯真,又是一个真实而纯粹的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率性而逐梦的人。她,多才多艺,她的画深邃而唯美,她的歌委婉而多情,她的杂文潇洒而淋漓尽致,她的小说与人共情。
 
         在某个夕阳西下的黄昏,走进她的文字,去品味一个艺术家独有的细腻与风景。于是,我们便会爱上那片旖旎的天空以及天空下的缠绵悱恻。

 
                                                                                                                                                             郭志宏


0 Comments

沉痛悼念宇宙法则出版社作家冰夫先生

6/28/2022

0 Comments

 
             冰河铁马,青春血染汉江雪;
            夫子情怀,典雅诗传酒井园!

         沉痛悼念冰夫先生


        澳大利亚华文文坛前辈冰夫先生恸于2022年6月17日22时10分在悉尼南区安老院病逝,享年九十一岁。
冰夫先生,本名王沄,1931年12月28日出生,南京江宁人。年少时参军,长期从事军中文艺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转业至上海电影系统。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第四届和第五届理事兼诗歌委员会主任、上海汉俳研究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冰夫先生于1996年移民澳洲,定居悉尼,为澳大利亚酒井园诗社创社社长、悉尼华文作家协会顾问、悉尼诗词协会顾问、澳洲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顾问,曾任南瀛出版基金新诗评委会主任。

        冰夫先生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著作甚丰。出版作品有诗集《浪花》《萤火》《凤凰树情歌》《梦与非梦》《消失的海岸》和《冰夫短诗选》;散文集《匆匆飘去的云》《澳洲散记:海,阳光与梦》《冰夫散文随笔》和《黄昏絮语》;电影小说集《海山之恋》;评论集《信笔雌黄》和《三色抒情诗.评点》;中英文对照诗集《看海的人》和叙事长诗《远去的群山》。曾和诗人郑成义共同主编《海岸诗丛》二辑(20册),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另与华艺出版社原社长孙波共同主编《海岸文丛》(10册),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创作美术电影剧本二十多部。《冰夫文集》9卷包括他一生主要作品,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冰夫先生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项。五十年代中期《战士在故乡》获全国独幕剧奖、六十年代初期《东风万里》(词)获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创作奖、八十年代《冰夫诗选》获上海首届文学奖、美术电影《蝴蝶泉》(合作)获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火童》获1985年中国金鸡奖和日本广岛首届国际动画电影节长片大奖、俳句《苏州卖花女》获日本第五届国民文化节HAIUK大奖并应邀访问日本。1995年5月散文《大雁飞往何方》获悉尼《自立快报》首届澳洲中文创作文学大奖赛散文佳作奖、2000年10月以一组短诗(英文稿)获悉尼第21届世界诗人大会筹委会诗歌征文奖。

        作为澳大利亚华文文坛前辈,冰夫先生生前对澳华文坛的繁荣发展贡献良多。他在澳华文坛的地位以及号召力是不容置疑的。首先是他几十年的文学成就为众文友所钦佩,即使他到了晚年,诗才仍然未减,而且老当益壮,勤奋尝试各种风格,不断超越自我。冰夫先生在澳华文坛的影响力,更来自他对澳华文学创作的关注与指导,对于新生的年轻一辈,尤其给予莫大的鼓励与呵护。冰夫先生更反复强调:作为一个立足于澳洲大地的诗人、作家,他的视角,他的思维,自然应该关注这片美丽和平的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所以说在澳洲,他们不是旁观者,不是过客,而是这片大地的主人,是融合在这个众多民族森林中的一株绿树,是与南方大陆这晴朗的天空、碧蓝的海水、绿茵茵的草地,呼吸相通休戚与共的。他希望澳华诗人作家朋友们让自己的作品从一个爱的心灵流出来,长出翅翼,向着广阔的天宇,流淌到每一个爱的心灵里去。

        冰河铁马,青春血染汉江雪;夫子情怀,典雅诗传酒井园!冰夫先生辞世,是澳华文坛的巨大损失,使我们殊深痛惜。我们将在近日为先生举办追思会,敬请垂注为荷。

冰夫先生千古!

冰夫先生追思会筹委会
​
2022年6月26日于悉尼


0 Comments

陈秉安著《大逃港》(第二卷)出版前言

6/25/2022

0 Comments

 
​        2012年1月20日,也就是我的《大逃港》第一卷公开出版两年之后,早晨,我照例去蛇口公园散步。猛然发现公园门前的墙壁上,有人用类似木炭样的东西留下的字迹:“陈秉安先生市图书馆六楼见”。
 
        这是谁?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留字邀我见面?
        也许又是哪位读者想找我聊吧,我想。
        这事一晃就过去半个月了。春节过后,夫人买菜回来,突然告诉我:“那个人又留字了!”
        这回显然是用炭笔写的,写在蛇口公园墙壁绿白相间的磁砖上,竖着的一行字迹是:
        “我真要找你……保留七天” 

        他是谁?为什么要紧追不舍地找我,为什么不通过正常的办法,而要违规在我经常出入的公园墙上留字?而且,他对我的行踪显然是熟悉的。
         我开始有些紧张。
         这事过去了一月、两月……此后再也没有动静。我甚至冒险去了市图书馆6楼,而那个急于找我的人并没有出现。
        象漫过沙滩的水,这事情似乎过去了。
         2012年3月的一天中午,门铃响了,有人站在我的门外。
        “你是陈秉安?”
        “是的,什么事?”
        “邮件——”邮政员递给我一张单据 ,“在这里签字。”
        是一封挂号信,从香港寄来的。
        香港?谁寄来的?我的眼睛很快扫到寄信人姓名一栏:董国民!
        董国民是谁?在我认识的人中,从来就没有一个叫董国民的人。
        打开信,是这样写的:
        “陈秉安先生;我就是给你在公园留言的人,我是一个逃港者……请你帮助我了却一桩心愿——让我见到你。”
        哦,谜底揭开了,是众多希望为我提供素材的逃港者中的一个,我心安了。
        为着别人虔诚的心意,我当然是要见他的。
 
        几天后,在深圳上海宾馆的二楼茶厅。靠近窗边的桌旁站起来一位白发老人。“我就是董国民——”
热情的握手后,俩人都坐下来。我等待他的话。
         他告诉我:“我想请你帮忙找一个人。”
         “要我帮忙找人?”我大惑不解。
 
         “我们是1976年5月23日从大鹏湾下水的,三个人;我、于小波、还有他——罗新文,小名‘文仔’,学校乒乓球队的好友。

         ……我在前边游,于小波和文仔靠后。游到半路三人都游不动了。突然,我听见文仔的呼救声;国民,我的球胆破了!

         这时,我看见于小波朝文仔游过去,显然是去帮他。
         一幕不可想像的事情发生了,当小波靠近文仔时,文仔竟然把小波的救生圈抢了过去!
         猛地一个浪头打来,小波被卷走了……
         后来的情况是,我同文仔都成功地到达岸边,被水警救获。
          “小波,小波——”站在香港的沙滩上回望海面,我撕裂了喉咙呼喊。但是,小波再也找不到了……
不久,我和文仔都顺利登记成为了香港公民。
          小波死去的消息很快传到广州,小波的妈妈,拿了一把菜刀冲到文仔家要拼命……
          这个负心的人!我也决心替小波复仇:找人打断他一条腿,弄瞎他一只眼……什么样的报复行为我都想过。最后,我还是放弃了所有的暴力想法,选择了更有杀伤力的办法。

         我把我亲眼看到的一切,告诉认识的所有人。让大家疏远伤天害理的他,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果然,此后所有的逃港朋友,一提起罗新文,谁都不理睬,他成了人人鄙视的老鼠。一只无群收留的孤雁。
我庆幸成功了!

         大约是1977年9月吧,一天早上,文仔突然来找我,说他准备去牙买加做工:“我做了缺德事,这辈子不会再回来了……”他流着泪,悲痛欲绝。

         从此后,远去的文仔再没有音讯了。

         近年来,在外的人差不多都回过大陆探亲,只有他没回。三十多年了,他还在不在人世,谁都不知道。
“陈先生啊——”老人的声音充满伤感,老泪纵横:“直到今天,我信奉了主,才明白应该宽恕所有的人,年轻时以为自己做得聪明,其实是把罗新文最后的一点路都堵死了。这是我一辈子的罪孽。在人生就要走尽的今天,我唯一的愿望是想知道,文仔还在不在人世?他在哪里?他是死了还是没有死……”

         啊,是这样。
         但是,找我?我能帮上忙吗?
         “能,你能——”老人擦了擦脸上的泪水:“你要是肯帮忙,就把我的这个事写进你的第二本书里。他……要是……” 老人的声音在颤抖,“……看到你的书,他就知道我在忏悔,在想念他,也许,能回来……”接着是老人悲伤的恸哭。

          啊,原来是这样!放心,这不难的。
 
          啊,文仔,罗新文,我的不知道在哪里的朋友,你能听见我的呼唤吗?36年的刑期已经过去,你该回来了!
   
​          你现在是在阴间,还是在异国他乡的哪个角落躲藏?
……
                                                                                                                                                      陈秉安
 
 


0 Comments

炎千里先生的《洞见元宇宙》出版

6/6/2022

0 Comments

 

“洞见宇宙”的学习者、创造者和思想者
 
2022年4月初,正是桃花盛开的日子,绚烂的桃花布满了京城内外。在京郊,我接到了炎千里先生的电话,他把《洞见元宇宙》的书稿发给了我,并嘱我为他的这本书写几句。

我认识千里先生近二十年。最早我只知道他是书画和瓷器鉴赏的专家。随着交往的加深,我了解到他特别善于学习,而且涉猎的知识面很宽,包括宗教、艺术、哲学、自然科学诸多领域。近几年,他对“元宇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开创性的观点。我对千里先生的研究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十分佩服。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早见于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斯蒂芬森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基于虚拟现实的互联网后继者。在该书中,Metaverse是一个虚拟的城市环境,用户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购买土地并在其上开发建筑。他们可以通过高质量的虚拟现实眼镜与其他人在客户端进行交互。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来体验它,或以任何形式的虚拟身份出现。其生活场景将与现实中一样。

后来,人们借助“元宇宙”概念,把互联网和越来越先进的虚拟实境(VR)技术应用在社交、游戏、商业等领域。目前对普通人而言,“元宇宙”主要是一个专注于社交领域的 3D虚拟网络世界。人们通过使用虚拟技术和增强现实的耳机在虚拟世界里面遨游。

当我总是从技术和游戏层面观察“元宇宙”概念的时候,千里先生已经把元宇宙技术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到了一起,并且做出了令人振奋、发人深省的论述和预言。

千里先生认为,“元宇宙(Metaverse)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第一次飞跃之后,一次从物质认知向精神认知飞跃的第二次人类飞跃。这是人类聚合精神力量的开始。元宇宙(Metaverse)是人类通达四维以上空间的桥梁与纽带。”

继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千里先生认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元宇宙将成为又一次工业革命,甚至是一次聚合人类精神、达到四维空间的一次革命。

他还指出:“元宇宙(Metaverse)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AR、VR的升级,它将在平行宇宙和多维空间世界观引领下,在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下,完成人类三维以上的空间体验。那种带入式的体验将是无比真实的。人类在这种体验中第一次对多维空间的认知变得如此真切。”

千里先生预言,人类的第二次飞跃的发端起乎于人类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人类科学的爆炸式发展以及普遍应用,人类广泛、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人类完成了这个第二次飞跃,即进入了精神发展时代。这是一次螺旋式的上升,会成为人类精神发展时代的基础。

是的,我也认为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主流的科技持续飞速发展之后某个时期,人类一定会迎来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很可能就是千里先生所说的“第二次飞跃”。

无论古今,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它建立在学习和思考之上。千里先生,是我认识的很多优秀人士当中过了天命之年仍在学习、创造的思想者。正像作者希冀的,“希望能以此书引发更多人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希望以一己之见,洞见元宇宙,洞见多维空间,洞见宇宙之宇宙,可以唤醒全体人类的觉知,共同努力,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新发展勇敢前行。”这正是一位思想者的呼唤!
​
学习、创造者多,而思想者寡矣!
 
文史学者、独立撰稿人、著名国际观察评论家: 王永生
                                                                                                                                     2022年4月6日

​

0 Comments

麗言诗集《爱与梦的天空》出版

5/18/2022

0 Comments

 
        张丽属灵,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的诗集前五十首就是赞美神的诗章。于她,上帝是始,是终,是创造梦想又成就梦想、在一切看不见的事情背后运行的计划和安排者。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造,由此信念生发,张丽坚信,每一个人都有生而追求爱、自由、幸福、平等及发展的权利;每一个人又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都有其各自的天赋、才华、个性、追求和生活经历。她因此又有所感悟:比大地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在人的内在里面有一个广博无垠无穷大的内宇宙。所以,如果你乐于探索生命意义和自身潜能,乐于不停追求更高更好的生命状态,那么,人的内宇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宝库和力量来源。

        张丽的信念和感悟,用文字写下,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便成就了她的《爱与梦的天空》;而这也是解读这部诗集的钥匙——她希望人们和她一样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至于失去了內心的平衡与和谐,不至于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属灵的张丽,在她的诗集里,向人们展示了她的生命体验。她回首往事,豁然发现,生命长河贯穿的一个又一个看似的偶然,其实都是冥冥中的安排,其实都是必然要发生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块块零散、杂乱、无序的拼图,逐渐地清晰,构成了一幅几近完整而且主题明了的美丽图画。张丽在还是一个八、九岁小女孩的时候,她记得,那时跟着父亲去林间的小路晨跑,从第一次看到太阳如何从树林间冉冉升起,光芒四射将黑暗驱散,幼小的心灵就被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妙所深深震撼。从那时候起,在之后成长的岁月里,在低谷中,她心里每每都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太阳出来光芒万丈的又美丽又温暖的画面,然后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她不由的感慨:一切故事早已写好,都是命定的安排,一切都是在一双奇妙的大手中被创造,被牵引,被塑造,被开启,在最初的时候就种下了梦想和希望的种子。我是谁,要到哪里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对自己生命最深的渴望,是对自己最美好的期待;这是每一个人本能內在自然发展的诉求,是人的永恒命题。而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贯穿始终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爱和梦。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梦是希望,是对未来的期许,是永恒的信心之旅。

        当然,如何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上天赋予的使命命定,找到可以向这个世界展示和切入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都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应对这个挑战,对许多人来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特别是,现今的世界可真是多事之秋,整个地球大环境非常复杂诡异。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将近三年,长期的隔离和恐惧对人精神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2022年2月24日,在普京的指令下,俄罗斯军队悍然入侵乌克兰,这场使无数生灵涂炭的残酷的战争打了快两个月,还不知道将来其恶果更会严重到什么程度。在当前全球这种局势状况下,怎样面对自己内心和外部世界呢?如今在各种负面社会现象在长时间恐怖阴影压制下,人们变得更加脆弱不堪,负面情绪不断叠加,我们真需要时常自省,更多的探寻内在,找到内在美好的稳定力量,安然度过人生的冬季。
​
        张丽诗集《爱与梦的天空》应时出版,无疑是一件极好事情。澳华诗坛,繁花似锦,这部诗集的出版,可谓又是一次锦上添花。是为序,也表达衷心祝贺。
 
                                                                                                                                            何与怀

 
0 Comments

《乌克兰,我们都在》,澳洲出版发行

5/7/2022

0 Comments

 
郭志宏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博主讲的一个颇为辛酸的故事,“乌克兰深陷围城激战中的南部城市敖德萨,一个卖水果的摊主在自己的摊位上留下一块牌子:我去打仗了,想买水果自助,如果你确实没钱,免费拿走!”
​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好好的一个国家,虽不算富裕,却也祥和,正当人们品着咖啡说着笑话的时候,2022年2月24日清晨,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完全国电视讲话,便以“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为由对乌克兰釆取了“特別军事行动”,俄罗斯军队“以闪电战形式进入了乌克兰,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在內的多座城市及其防卫设施进行轰炸,俄罗斯地面部队兵分三路侵入乌克兰,至此,俄乌战争全面爆发。”

         突然之间天降炮火,俄罗斯的铁蹄夹着炮弹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硝烟,乌克兰人民懵懵懂懂地在亲人的尸体旁站起,拿着各式各样莫名其妙的武器向着全副武装的俄罗斯军队走去。

         一个多月下来, 乌克兰被俄罗斯炸成了废墟,而勇敢无畏的乌克兰人民在废墟上为保家卫国战斗着,全世界为之泪目。

        战事胶着,从战地记者传来的战场信息显示,乌克兰伤痕累累,城市被炸、民居被炸、学校被炸、医院被炸…….,
​
       除了流泪,我们《海之声出版社》(Sea voice publishing)和《宇宙法则出版社》(Universal Publishing)决定联合出版

《乌克兰,我们都在》

       我们虽渺小如尘埃,但是,为了明天的我们仍能开开心心地活着,我们希望为乌克兰做点什么,为和平做点什么,为世界做点什么,为我们自己做点什么。

       某一天,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来过,我们努力过。
 
 


0 Comments

澳洲作家吴伯诚先生的《雪的泪花》诗集出版

4/2/2022

0 Comments

 
诗歌是一种特殊气质的表现,是对大自然特殊的感觉,是综合个人所有的思想、艺术、感觉、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的全方位表现。

作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吴鸿根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法律系,司徒雷登曾是父亲的恩师,父亲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在国民党军队里任军法官,直到1947年被委派到福建省任省长。母亲陈屏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1949年大陆沦陷之际,由于家庭兄弟姐妹众多,连累了迁徙到台湾的行程,从此,整个家庭经历了腥风血雨,历练了人间地狱九死一生的悲惨境遇。

在那种特殊的年代里,作者本来属于天真烂漫幻想的童年,命运的悲惨过早地压垮了童年稚嫩的臂膀,小小的年纪亲眼目睹混乱颠倒的日子,亲眼目睹两次抄家的场景,家里祖传的30幅古代名画被抢走,其中一幅清代画家李霞画的关云长大型轴画。

1970年5月6日,作者的父母被遣送到闽北山区,作者和五哥一家四口被发配到原始的高山里,那里住着二哥,他因为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已经先于作者住在那里了。房子是土坯筑起来的,已经破旧不堪,屋主被流放到新疆,再也没有回来过。我们一家五口在这残壁断垣的破房子开始了流离颠沛暗无天日的生活。

离开城市的作者,第一次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房屋的左边就是一条小溪从高山上流下来,日夜喧哗不息流淌着,喝的水就是用劈开的毛竹把水引到家里,小溪的下端就是一座水磨房,离作者家往下坡走仅仅不到一百个石阶,村子里的人樁的谷子都在水磨房里完成,作者也实践了水磨房樁米的经历,听着水磨房日日夜夜不息发出苦难沉重吱吱呀呀声音,那就是冲击着作者幼小心灵的大自然交响乐。

在那凄风苦雨风雨交加的苦日子里,作者父亲每个周末都要参加大队举办的学习班,戴着两顶无中生有的帽子,二哥是老三届知青,也被诬陷戴上了一顶帽子。

作者在山区过了第一个新年,大年三十晚上,山上下起了大雪,那个雪下的真大,把山上的毛竹都压断了,发出来的劈劈啪啪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就像在城里放鞭炮那样。

第二天早晨,作者推开房门,第一次看到了崇山峻岭如此美妙壮观的雪景,再看看住的断壁残垣的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金莹透明冰凌柱,作者的泪水一下就流下来了,那是种特殊感觉,感觉到雪花在流泪,在这冰天雪地凄凉的人世间,雪花是有灵性的,雪花在为人世间的苦难流泪,于是诗歌的种子在作者心中发芽了,他在心中写下了《雪的泪花》《雪地上的诗》。

诗歌中所描写的大自然山山水水,花草鸟木,溪水潺潺,小溪旁缀满忘忧草,独木桥在喧哗的溪水流淌声中颤颤巍巍,春天在深山老林里挖竹笋,雨季里在树林肥沃的地上采蘑菇,和家人一起砍树割茅草搭建茅屋,住在茅屋里那是嵌入骨髓里彻骨的感受,终身难忘,作者的诗魂是大自然赐予的,是崎岖山路上开满野雏菊顽强精神熏陶的,是纯净的高山潺潺溪水酿造的。
​
1980年作者回到福州,山区的艰难岁月耗去了作者十年美好时光,回到童年的生活过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童年曾经的留下的足迹都是一片片伤感之地,再美好的古都城市在作者的心中都是忧伤的回忆。在福州市东街竹林境9号,那整条巷子的路面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每一块青石板在凄风苦雨的夜晚都能回响起历史呜咽的跫音。竹林境2号是中国著名武术家万籁声住所。作者的诗歌《昙花》、《雨巷》、《小巷的梦》就诞生在竹林境雨巷中。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座奠基石。” 苦难必须是能酿造出高贵的灵魂,苦难必须是冶炼出太阳般的光辉,苦难必须是阵地上挥舞冲锋的旗帜,苦难应当是追求自由翱翔的雄鹰,苦难应当是顶起民族高贵的头颅,苦难应当要铸造出民族笔挺笔挺的脊梁,苦难一定会在冰天雪地里盛开雪莲花,如果苦难的泪水不能浇开诗歌的自由之花,那么这个民族所承受的灾难还有代价吗?诗歌就是要像太阳的光辉那样发出思想光芒的旗帜,诗歌就是要像宇宙的光子那样吹响精神之光博爱慈悲的号角。
       

0 Comments

羅山兒歌選及詩文匯編出版

3/18/2022

0 Comments

 
        羅山,字希凡,號東勝及歡居士,出生于福建,祖籍廣東。先祖来自长安京兆郡,祖父為晚清秀才,家父書法文章曾也錄於書中。在書香世家長大的他,從小博覽群書,練過羽毛球、乒乓球、書法繪畫武術、小提琴和手風琴。1983年,他作詞作曲的兒童歌曲獲獎,並且被刊登在一家省級教育雜誌上。

        十多歲上,他已擅長寫詩歌和散文。1987年,他被新加坡(海峽詩刊)譽為中國詩人。他的詩文和報告文學作品多次被刊登在福建、廣東、香港和菲律賓的中文報刊上。

          1987年,他東渡扶桑,考察日本的民俗文化。1990年,他移居澳大利亞,研究哲學、人類學和家庭社會學。20多年來,他在澳洲寫下了兩百多萬字的詩歌、散文、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和人物專訪等,半數以上已發表在澳洲和其他國家的華文報刊上。著有愛情學論文集(現代愛情性質初探);罗山儿歌选及诗文汇编;詩集(風帆閑集),散文集(微笑人生),羅山古体詩选,羅山詩文選(包括詩歌、散文、雜文、短篇小說、教育學、愛情學、婚戀問題、報告文學和唐花仙子優美詩文節選欣賞等集結版),電影文學劇本(墨爾本之吻)等。

          2003年,他在墨爾本創辦(神州月刊),任社長,並兼(青年信報)總編輯。經過多年的構思,2009年,他完成了五十二回的奇幻神俠電視長篇小說(唐花仙子)的基礎創作。

          於2011年在‘澳大利亞宇宙法則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出版印刷二次,受到各界好評。

           2011年,澳洲悉尼華人舞蹈團將 ( 唐花仙子 ) 改編成六場大型音樂古典舞蹈劇,在澳洲國家文化部的支持下,从2013年6月至2019年已在澳洲公演20多场。两位中國教授級女畫家经过精心構思,已創作共24幅唐花仙子的大幅國畫組圖。

          

0 Comments

澳洲作家郭志宏编辑和策划的散文和小说出版

2/16/2022

0 Comments

 
 
        澳洲华人作家郭志宏,最近出版了她的小说《选择》,以及编辑的诗和散文《清流》。两部书都描写了澳洲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画面。
 
        郭志宏曾任云天社澳洲分社副社长、副总编。sea voice pty ltd董事长,sea voice publishing 社长、总编。作家、诗人,商务投资人、文化活动策划人。大学法律系毕业。
 
        她曾从事审判及审判研究工作。组织策划历史巨著《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著有作品《走过冬季》、《心路........一个女法官手记》、《心路......向着阳光出发》、诗集《灵魂的低吟》等,文字真诚、朴实,追求大爱与关怀,主张和平与包容,提倡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0 Comments

悼念宇宙法则出版社作家,巴顿先生去世

10/17/2021

0 Comments

 
Picture
         巴顿先生,原名叫“徐志骏”,英文叫“Z.J.Barton”,浙江东阳人,1937年出生,2019年7月因脑梗去世,终年83岁。
 
         巴顿先生在中国原是某著名报社记者,曾经采访过著名乐曲家王洛宾等。他好读书,万事都有兴趣,性情旷达、善良,笑容常挂在脸上,快乐常驻在心中,知足常乐。 他写过大量长诗,小说,杂文,文艺批评等等,热衷电影,写电影评论均有独到见解。为实现电影美学理想,撰编了电影剧本《金项链》。自从他来到澳洲之后,更加诗兴勃发,文思汹涌。
 
       我认识巴顿先生是在2010年的一次作家会议上,他与我攀谈,并热情邀请我到他家,展示了他在网上写的大量文章和作品。我临走时,他将以前出版的一部书《金项链》送给我。
 
      接下一段时间,我们也常联系,他说已完成另外两部大作,一部叫《欧游杂记》,另一部叫《巴顿文集》。
 
       《欧游杂纪》,是写他在2004年旅游欧洲十二国的观察和感想。他在欧洲呆了近一个月时间,对那里的风土和人情做了详细的介绍。
 
        《巴顿文集》,是他一生文章的合集,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游记,杂文评论,甚至还有对婚姻的分析看法。
 
        我为他设计了书的封面,并欣然为他的书做了一些简单的编辑,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出版,目前网上都可以看到。本来巴顿先生还想让我为他出版第4部书,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就一直等待他的完成。但万万没有想到,他未完成新书就突然去世了。
 
        他生前与我和方浪舟文友多次一起吃饭和谈笑,音容笑貌还在,想起甚觉悲伤,为此特别悼念!
 
 
                                                                                                                                                                 海之涛
 
                                                                                                                                                                18/10/2021

​
-------------------------------------
 
下文是巴顿先生的自序:
 
 
         一个人如果被一种邪恶势力困在一个地方许多年,不得自由思想,不能自由行动,因而不知世界真相,固然是这个人极大的不幸,但还可原谅。然而,一个人虽然生活在自由世界,可是他因循苟且、固步自封,拒绝了解世界真相,则更属悲哀。且咎由自取,也就无法原谅了。
 
        坐井观天的意思就是:一只井底青蛙,它所能看到的天空就只有井圈这么大。它于是叹道:世界就这么大,我都看到了,夫复何求?我还是继续呆在井底,自得其乐吧!
 
         当我第一次坐飞机跨越浩淼的太平洋,投奔这片离上帝最近的人间的伊甸园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的孤陋寡闻。我惊叹了:世界原来竟这么大!我觉得我的前半生好像白活了。
 
        而当我在二千零四年,化费近一个月时间,草草旅游了欧洲十二个国家之后,我却庆幸我没有白活。我满足于我开始了对这个地球的真正的认识旅程。欧洲是人类文明与幸福的象征,也是人类历数千年奋斗的成果。鄙人深以为,如果没有在欧洲生活过或者至少到过欧洲,那是这个人来世上一辈子的极大的遗憾。欧洲使我更加巩固了我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未来的乐观信念。即使当前暂时的欧债危机也不能改变我的这种乐观信念。
 
         受到鄙人上述思想的影响,我的一位挚友在不幸患上癌症临将去世前夕,他的美好理念鼓舞着他,坚韧地拖着病躯,如愿以偿地逰历了如诗如歌的阿尔卑斯山的欧洲!从欧洲回到墨尔本之后,他诚然未能战胜病魔,弃我而去,但我可是感知到,他在欧洲的那些个美丽快乐的日子,成为了他弥留时以及他在天堂里的永远的幸福的记忆。我的朋友带着甜蜜的笑容离开人世。我的朋友在天堂里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快乐。感谢上帝!
 
         而我这本[欧游杂记]的肤浅列述,又怎能阐述欧洲文明于万一?惭愧,惭愧呀!
 
         所列游记凡六十九篇,始于美国多维网、报,继而美国博讯网站、文学城网站,最后在美国大纪元网、报及看中国网、报连载或发表。也曾先后在雪梨和墨尔本的中文平面媒体,例如大洋时报、新天地、澳洲新报上发表。据当年多维网友告知,拙作曾荣幸地被高人盗用一字不改地冠上他的名字在新加坡报纸上发表。凡此种种,鄙人深感汗颜,实属滥竽充数而已矣!
 
         出版拙著之目的,全在于鼓动大家多多去欧洲、美洲旅游。谢谢!
 
                                                                                                                                                                  巴顿
                                                                                               
                                                                                                                                                               12/03/2012
 
 
0 Comments
<<Previous

    Author

    世界各地作家

    Archives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June 2021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 Universal law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