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法則研究會
  • 主页
    • 联系
    • 创始人
    • 精彩名言
  • 教育特学
    • 中华文学
    • 中华理学
    • 自然大教室
    • 学院教科书
    • 学院论文集
    • English Book
    • English thesis
  • 出版社
    • 出版社作家
    • 散文
    • 小说
    • 诗篇
    • 游记
    • 杂文
    • 教参读物
    • 剧本合作
  • 原创文章
    • 出版发布

麗言诗集《爱与梦的天空》出版

5/18/2022

0 Comments

 
        张丽属灵,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的诗集前五十首就是赞美神的诗章。于她,上帝是始,是终,是创造梦想又成就梦想、在一切看不见的事情背后运行的计划和安排者。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造,由此信念生发,张丽坚信,每一个人都有生而追求爱、自由、幸福、平等及发展的权利;每一个人又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都有其各自的天赋、才华、个性、追求和生活经历。她因此又有所感悟:比大地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在人的内在里面有一个广博无垠无穷大的内宇宙。所以,如果你乐于探索生命意义和自身潜能,乐于不停追求更高更好的生命状态,那么,人的内宇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宝库和力量来源。

        张丽的信念和感悟,用文字写下,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便成就了她的《爱与梦的天空》;而这也是解读这部诗集的钥匙——她希望人们和她一样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至于失去了內心的平衡与和谐,不至于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属灵的张丽,在她的诗集里,向人们展示了她的生命体验。她回首往事,豁然发现,生命长河贯穿的一个又一个看似的偶然,其实都是冥冥中的安排,其实都是必然要发生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块块零散、杂乱、无序的拼图,逐渐地清晰,构成了一幅几近完整而且主题明了的美丽图画。张丽在还是一个八、九岁小女孩的时候,她记得,那时跟着父亲去林间的小路晨跑,从第一次看到太阳如何从树林间冉冉升起,光芒四射将黑暗驱散,幼小的心灵就被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妙所深深震撼。从那时候起,在之后成长的岁月里,在低谷中,她心里每每都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太阳出来光芒万丈的又美丽又温暖的画面,然后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她不由的感慨:一切故事早已写好,都是命定的安排,一切都是在一双奇妙的大手中被创造,被牵引,被塑造,被开启,在最初的时候就种下了梦想和希望的种子。我是谁,要到哪里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对自己生命最深的渴望,是对自己最美好的期待;这是每一个人本能內在自然发展的诉求,是人的永恒命题。而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贯穿始终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爱和梦。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梦是希望,是对未来的期许,是永恒的信心之旅。

        当然,如何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上天赋予的使命命定,找到可以向这个世界展示和切入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都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应对这个挑战,对许多人来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特别是,现今的世界可真是多事之秋,整个地球大环境非常复杂诡异。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将近三年,长期的隔离和恐惧对人精神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2022年2月24日,在普京的指令下,俄罗斯军队悍然入侵乌克兰,这场使无数生灵涂炭的残酷的战争打了快两个月,还不知道将来其恶果更会严重到什么程度。在当前全球这种局势状况下,怎样面对自己内心和外部世界呢?如今在各种负面社会现象在长时间恐怖阴影压制下,人们变得更加脆弱不堪,负面情绪不断叠加,我们真需要时常自省,更多的探寻内在,找到内在美好的稳定力量,安然度过人生的冬季。
​
        张丽诗集《爱与梦的天空》应时出版,无疑是一件极好事情。澳华诗坛,繁花似锦,这部诗集的出版,可谓又是一次锦上添花。是为序,也表达衷心祝贺。
 
                                                                                                                                            何与怀

 
0 Comments

《乌克兰,我们都在》,澳洲出版发行

5/7/2022

0 Comments

 
郭志宏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博主讲的一个颇为辛酸的故事,“乌克兰深陷围城激战中的南部城市敖德萨,一个卖水果的摊主在自己的摊位上留下一块牌子:我去打仗了,想买水果自助,如果你确实没钱,免费拿走!”
​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好好的一个国家,虽不算富裕,却也祥和,正当人们品着咖啡说着笑话的时候,2022年2月24日清晨,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完全国电视讲话,便以“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为由对乌克兰釆取了“特別军事行动”,俄罗斯军队“以闪电战形式进入了乌克兰,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在內的多座城市及其防卫设施进行轰炸,俄罗斯地面部队兵分三路侵入乌克兰,至此,俄乌战争全面爆发。”

         突然之间天降炮火,俄罗斯的铁蹄夹着炮弹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硝烟,乌克兰人民懵懵懂懂地在亲人的尸体旁站起,拿着各式各样莫名其妙的武器向着全副武装的俄罗斯军队走去。

         一个多月下来, 乌克兰被俄罗斯炸成了废墟,而勇敢无畏的乌克兰人民在废墟上为保家卫国战斗着,全世界为之泪目。

        战事胶着,从战地记者传来的战场信息显示,乌克兰伤痕累累,城市被炸、民居被炸、学校被炸、医院被炸…….,
​
       除了流泪,我们《海之声出版社》(Sea voice publishing)和《宇宙法则出版社》(Universal Publishing)决定联合出版

《乌克兰,我们都在》

       我们虽渺小如尘埃,但是,为了明天的我们仍能开开心心地活着,我们希望为乌克兰做点什么,为和平做点什么,为世界做点什么,为我们自己做点什么。

       某一天,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来过,我们努力过。
 
 


0 Comments

澳洲作家吴伯诚先生的《雪的泪花》诗集出版

4/2/2022

0 Comments

 
诗歌是一种特殊气质的表现,是对大自然特殊的感觉,是综合个人所有的思想、艺术、感觉、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的全方位表现。

作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吴鸿根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法律系,司徒雷登曾是父亲的恩师,父亲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在国民党军队里任军法官,直到1947年被委派到福建省任省长。母亲陈屏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1949年大陆沦陷之际,由于家庭兄弟姐妹众多,连累了迁徙到台湾的行程,从此,整个家庭经历了腥风血雨,历练了人间地狱九死一生的悲惨境遇。

在那种特殊的年代里,作者本来属于天真烂漫幻想的童年,命运的悲惨过早地压垮了童年稚嫩的臂膀,小小的年纪亲眼目睹混乱颠倒的日子,亲眼目睹两次抄家的场景,家里祖传的30幅古代名画被抢走,其中一幅清代画家李霞画的关云长大型轴画。

1970年5月6日,作者的父母被遣送到闽北山区,作者和五哥一家四口被发配到原始的高山里,那里住着二哥,他因为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已经先于作者住在那里了。房子是土坯筑起来的,已经破旧不堪,屋主被流放到新疆,再也没有回来过。我们一家五口在这残壁断垣的破房子开始了流离颠沛暗无天日的生活。

离开城市的作者,第一次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房屋的左边就是一条小溪从高山上流下来,日夜喧哗不息流淌着,喝的水就是用劈开的毛竹把水引到家里,小溪的下端就是一座水磨房,离作者家往下坡走仅仅不到一百个石阶,村子里的人樁的谷子都在水磨房里完成,作者也实践了水磨房樁米的经历,听着水磨房日日夜夜不息发出苦难沉重吱吱呀呀声音,那就是冲击着作者幼小心灵的大自然交响乐。

在那凄风苦雨风雨交加的苦日子里,作者父亲每个周末都要参加大队举办的学习班,戴着两顶无中生有的帽子,二哥是老三届知青,也被诬陷戴上了一顶帽子。

作者在山区过了第一个新年,大年三十晚上,山上下起了大雪,那个雪下的真大,把山上的毛竹都压断了,发出来的劈劈啪啪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就像在城里放鞭炮那样。

第二天早晨,作者推开房门,第一次看到了崇山峻岭如此美妙壮观的雪景,再看看住的断壁残垣的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金莹透明冰凌柱,作者的泪水一下就流下来了,那是种特殊感觉,感觉到雪花在流泪,在这冰天雪地凄凉的人世间,雪花是有灵性的,雪花在为人世间的苦难流泪,于是诗歌的种子在作者心中发芽了,他在心中写下了《雪的泪花》《雪地上的诗》。

诗歌中所描写的大自然山山水水,花草鸟木,溪水潺潺,小溪旁缀满忘忧草,独木桥在喧哗的溪水流淌声中颤颤巍巍,春天在深山老林里挖竹笋,雨季里在树林肥沃的地上采蘑菇,和家人一起砍树割茅草搭建茅屋,住在茅屋里那是嵌入骨髓里彻骨的感受,终身难忘,作者的诗魂是大自然赐予的,是崎岖山路上开满野雏菊顽强精神熏陶的,是纯净的高山潺潺溪水酿造的。
​
1980年作者回到福州,山区的艰难岁月耗去了作者十年美好时光,回到童年的生活过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童年曾经的留下的足迹都是一片片伤感之地,再美好的古都城市在作者的心中都是忧伤的回忆。在福州市东街竹林境9号,那整条巷子的路面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每一块青石板在凄风苦雨的夜晚都能回响起历史呜咽的跫音。竹林境2号是中国著名武术家万籁声住所。作者的诗歌《昙花》、《雨巷》、《小巷的梦》就诞生在竹林境雨巷中。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座奠基石。” 苦难必须是能酿造出高贵的灵魂,苦难必须是冶炼出太阳般的光辉,苦难必须是阵地上挥舞冲锋的旗帜,苦难应当是追求自由翱翔的雄鹰,苦难应当是顶起民族高贵的头颅,苦难应当要铸造出民族笔挺笔挺的脊梁,苦难一定会在冰天雪地里盛开雪莲花,如果苦难的泪水不能浇开诗歌的自由之花,那么这个民族所承受的灾难还有代价吗?诗歌就是要像太阳的光辉那样发出思想光芒的旗帜,诗歌就是要像宇宙的光子那样吹响精神之光博爱慈悲的号角。
       

0 Comments

羅山兒歌選及詩文匯編出版

3/18/2022

0 Comments

 
        羅山,字希凡,號東勝及歡居士,出生于福建,祖籍廣東。先祖来自长安京兆郡,祖父為晚清秀才,家父書法文章曾也錄於書中。在書香世家長大的他,從小博覽群書,練過羽毛球、乒乓球、書法繪畫武術、小提琴和手風琴。1983年,他作詞作曲的兒童歌曲獲獎,並且被刊登在一家省級教育雜誌上。

        十多歲上,他已擅長寫詩歌和散文。1987年,他被新加坡(海峽詩刊)譽為中國詩人。他的詩文和報告文學作品多次被刊登在福建、廣東、香港和菲律賓的中文報刊上。

          1987年,他東渡扶桑,考察日本的民俗文化。1990年,他移居澳大利亞,研究哲學、人類學和家庭社會學。20多年來,他在澳洲寫下了兩百多萬字的詩歌、散文、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和人物專訪等,半數以上已發表在澳洲和其他國家的華文報刊上。著有愛情學論文集(現代愛情性質初探);罗山儿歌选及诗文汇编;詩集(風帆閑集),散文集(微笑人生),羅山古体詩选,羅山詩文選(包括詩歌、散文、雜文、短篇小說、教育學、愛情學、婚戀問題、報告文學和唐花仙子優美詩文節選欣賞等集結版),電影文學劇本(墨爾本之吻)等。

          2003年,他在墨爾本創辦(神州月刊),任社長,並兼(青年信報)總編輯。經過多年的構思,2009年,他完成了五十二回的奇幻神俠電視長篇小說(唐花仙子)的基礎創作。

          於2011年在‘澳大利亞宇宙法則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出版印刷二次,受到各界好評。

           2011年,澳洲悉尼華人舞蹈團將 ( 唐花仙子 ) 改編成六場大型音樂古典舞蹈劇,在澳洲國家文化部的支持下,从2013年6月至2019年已在澳洲公演20多场。两位中國教授級女畫家经过精心構思,已創作共24幅唐花仙子的大幅國畫組圖。

          

0 Comments

澳洲作家郭志宏编辑和策划的散文和小说出版

2/16/2022

0 Comments

 
 
        澳洲华人作家郭志宏,最近出版了她的小说《选择》,以及编辑的诗和散文《清流》。两部书都描写了澳洲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画面。
 
        郭志宏曾任云天社澳洲分社副社长、副总编。sea voice pty ltd董事长,sea voice publishing 社长、总编。作家、诗人,商务投资人、文化活动策划人。大学法律系毕业。
 
        她曾从事审判及审判研究工作。组织策划历史巨著《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著有作品《走过冬季》、《心路........一个女法官手记》、《心路......向着阳光出发》、诗集《灵魂的低吟》等,文字真诚、朴实,追求大爱与关怀,主张和平与包容,提倡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0 Comments

悼念宇宙法则出版社作家,巴顿先生去世

10/17/2021

0 Comments

 
Picture
         巴顿先生,原名叫“徐志骏”,英文叫“Z.J.Barton”,浙江东阳人,1937年出生,2019年7月因脑梗去世,终年83岁。
 
         巴顿先生在中国原是某著名报社记者,曾经采访过著名乐曲家王洛宾等。他好读书,万事都有兴趣,性情旷达、善良,笑容常挂在脸上,快乐常驻在心中,知足常乐。 他写过大量长诗,小说,杂文,文艺批评等等,热衷电影,写电影评论均有独到见解。为实现电影美学理想,撰编了电影剧本《金项链》。自从他来到澳洲之后,更加诗兴勃发,文思汹涌。
 
       我认识巴顿先生是在2010年的一次作家会议上,他与我攀谈,并热情邀请我到他家,展示了他在网上写的大量文章和作品。我临走时,他将以前出版的一部书《金项链》送给我。
 
      接下一段时间,我们也常联系,他说已完成另外两部大作,一部叫《欧游杂记》,另一部叫《巴顿文集》。
 
       《欧游杂纪》,是写他在2004年旅游欧洲十二国的观察和感想。他在欧洲呆了近一个月时间,对那里的风土和人情做了详细的介绍。
 
        《巴顿文集》,是他一生文章的合集,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游记,杂文评论,甚至还有对婚姻的分析看法。
 
        我为他设计了书的封面,并欣然为他的书做了一些简单的编辑,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出版,目前网上都可以看到。本来巴顿先生还想让我为他出版第4部书,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就一直等待他的完成。但万万没有想到,他未完成新书就突然去世了。
 
        他生前与我和方浪舟文友多次一起吃饭和谈笑,音容笑貌还在,想起甚觉悲伤,为此特别悼念!
 
 
                                                                                                                                                                 海之涛
 
                                                                                                                                                                18/10/2021

​
-------------------------------------
 
下文是巴顿先生的自序:
 
 
         一个人如果被一种邪恶势力困在一个地方许多年,不得自由思想,不能自由行动,因而不知世界真相,固然是这个人极大的不幸,但还可原谅。然而,一个人虽然生活在自由世界,可是他因循苟且、固步自封,拒绝了解世界真相,则更属悲哀。且咎由自取,也就无法原谅了。
 
        坐井观天的意思就是:一只井底青蛙,它所能看到的天空就只有井圈这么大。它于是叹道:世界就这么大,我都看到了,夫复何求?我还是继续呆在井底,自得其乐吧!
 
         当我第一次坐飞机跨越浩淼的太平洋,投奔这片离上帝最近的人间的伊甸园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的孤陋寡闻。我惊叹了:世界原来竟这么大!我觉得我的前半生好像白活了。
 
        而当我在二千零四年,化费近一个月时间,草草旅游了欧洲十二个国家之后,我却庆幸我没有白活。我满足于我开始了对这个地球的真正的认识旅程。欧洲是人类文明与幸福的象征,也是人类历数千年奋斗的成果。鄙人深以为,如果没有在欧洲生活过或者至少到过欧洲,那是这个人来世上一辈子的极大的遗憾。欧洲使我更加巩固了我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未来的乐观信念。即使当前暂时的欧债危机也不能改变我的这种乐观信念。
 
         受到鄙人上述思想的影响,我的一位挚友在不幸患上癌症临将去世前夕,他的美好理念鼓舞着他,坚韧地拖着病躯,如愿以偿地逰历了如诗如歌的阿尔卑斯山的欧洲!从欧洲回到墨尔本之后,他诚然未能战胜病魔,弃我而去,但我可是感知到,他在欧洲的那些个美丽快乐的日子,成为了他弥留时以及他在天堂里的永远的幸福的记忆。我的朋友带着甜蜜的笑容离开人世。我的朋友在天堂里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快乐。感谢上帝!
 
         而我这本[欧游杂记]的肤浅列述,又怎能阐述欧洲文明于万一?惭愧,惭愧呀!
 
         所列游记凡六十九篇,始于美国多维网、报,继而美国博讯网站、文学城网站,最后在美国大纪元网、报及看中国网、报连载或发表。也曾先后在雪梨和墨尔本的中文平面媒体,例如大洋时报、新天地、澳洲新报上发表。据当年多维网友告知,拙作曾荣幸地被高人盗用一字不改地冠上他的名字在新加坡报纸上发表。凡此种种,鄙人深感汗颜,实属滥竽充数而已矣!
 
         出版拙著之目的,全在于鼓动大家多多去欧洲、美洲旅游。谢谢!
 
                                                                                                                                                                  巴顿
                                                                                               
                                                                                                                                                               12/03/2012
 
 
0 Comments

黄冠英先生的“三秋拾遗”出版

9/4/2021

0 Comments

 
“三秋”多义,有三种解读:一是指秋收秋耕与秋播,乃一个季节里的农活;二以秋季指代全年,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是指九月份,即秋季的第三个月──季秋。王勃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书名《三秋拾遗》,是取第三义,秋之末也。
 
春夏秋冬原是一年的季节变化顺序节拍,适应于农作。也有以此喻予人生的,幼少青壮是春与夏,晚年即秋冬。
 
人只有到了生命的终结,或脑萎缩彻底痴呆了,才可称之为“冬藏”。凡是“生活”而非仅仅“活着”的人,不管多老,均属“秋季”。那是收成的季节。是的,能够正常生活与思维,至少可以回忆,想想经历中的成与败,总结经验与教训,都是收成。
 
黄冠英先生早年的求学之路因遇政治运动阻断了,读到中等便匆匆离校,服役卫国,后又忙于稻粱谋,如万金油般到处涂抹,直到入秋、耄耋,写书。“收成”甚丰,除在自传、家史等长篇之外,继《南溟秋兴》《秋歌余韵》之后,再编这册《三秋拾遗》。这是步巡一亩三分薄地时,再将掉在地上的零星稻穗、豆荚、红薯根……尽量收拾回来。
 
黄先生对待生活,持“安乐归”的态度,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视死如归。有这样的观念就会快乐、坦然处世。他告别工作岗位,远离社会主流的活动舞台,免受功利机制的刺激与羁绊,不必担心利害得失,不必畏惧环境险恶,对世态变化的欢欣与忧虑,大可轻松与浪漫一些。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爱说善语,由于经历多,压力小,比较合理、公平与公正。
 
作者对不议政治,莫谈国事的主张不以为然。孙中山先生说政治就是大众的事,因此关心一下原是应该的。其实政治是一门可能性的艺术,大家都谈,有益于为掌权的政治家们,提供多些方案或见解,也有助揭露不良政客玩弄的花招。当议论出现分歧也不可怕,思想认识不必强制一致,求同存异就行,云淡风轻正是老年人最好的专利。
 
黄先生本着心情愉快,引以为鉴心情写几本厚册,留点深痕,偿了心愿,也如抖落了包袱。现在所拾之遗,是些生活素材,大体为两种:一是趣味性的,即在作者私家或小圈子里的寻欢,如风花雪月,薄酒淡茶,留存一些温馨的气息;二是反思,反省作者的过失,梳理模糊认识,也给年轻人一点启迪。其中就有对时下似是而非的奇文怪论的评点。因此欢迎批评,时刻准备知错即改!
 
作者移居海外已经十多年了,总是难忘神州。对祖国有欣慰也有忧虑。最大的欣慰是经济、科技、军力跃然进步。形势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民众生活大有改善,几亿穷人已经脱贫;最大的忧虑是宁左勿右与“禁言政治”的世风似在抬头,有形成潮流的危险。媒体上常见的两个词尤其令作者难安:
 
一是“探索”。探察存在问题,索求解决方案,原是个好的词语。凡开创新的事业均可称为探索。不过,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应为探索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有人以探索之名掩盖过失,探索就全变了味,就离开了必须的实事求是。
​
二是“妄议”。这是个模糊概念,不比刑事案件,以之定罪不准确不科学。严肃的检讨、批评或者难以接受的异议,算不算“妄议”?其实议论即使错了,还可商榷、批评、教育,以期纠正之,而通通禁止而造成集体失声却绝非良策。现在朋友圈中,多有余悸未消,战战兢兢,欲言还休者了。万马齐喑可不是好兆头。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不能面对历史的重大错误,又不准民众议论,重蹈覆辙的告诫便绝非危言耸听!
 
0 Comments

胡少璋先生的“胡少璋散文选”正式出版

6/21/2021

0 Comments

 
        胡少璋賢弟將出版《胡少璋散文選》,這是一件難得的喜事。他是文壇的一位多面手,散文、雜文、小說都寫,出版了多部著作。他青年時期就著有《胡也頻的生活與創作》、《胡也頻少年時代》,被莫斯科大學M•馬特珂夫教授譯成俄文,由莫斯科大學出版社出版,盛受器重讚揚!

       胡少璋畢業于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與我太座陳娟是同鄉同校故友。1978年祖國改革開放,我先移居香港,於中新社采風部供職。八十年代,胡少璋和我、陳娟、巴桐、盼耕、張繼春、蔡麗雙、曾聰、鄒宗彬、羅光萍、秦島等一群文人多在報刊、雜誌 “爬格子”, 共同興趣又成立多個文學社團,創辦多家報刊。

        期間,胡少璋曾在《香港文學》、《大公報》任編輯,在《統一報》任總編、主筆,創作了許多散文、雜文、論文,其作品成為春夏秋冬的縮影,也記錄了東南西北的世間故事。出版了《香港的風》,《胡少璋雜文集》及《香港的腦和手》。1991年全國及海外 “共愛中華” 徵文比賽時,他寫的《香港的風》獲得《人民日報》金牌獎,實至名歸。

        胡少璋的《香港的腦和手》一書,被列入 “新世紀香港作家文叢” 21部書中之一,這是香港破天荒的 “家國情懷集結號”,是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厚重禮物,是中國作家出版社、香港文促會和香港文學報社聯合組織、審閱、編輯出版的大工程。這套叢書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深圳文聯大會堂和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首發式和研討會,有55位兩岸三地評論家參與評論這21部書,共達35萬字,出版一部《香港作家作品研究》(第九卷)。
 
        胡少璋創作的這本《香港的腦和手》很受觀注,趙煥亭女博士評之曰:“ 探尋天下奇景奇事,弘揚人間正道正氣 ”,他不深入其境,不親眼觀察實情,就不輕易下筆,其散文和小說都充滿 “奇” 和 “正”。散文描寫奇景奇事,啟迪世人智慧,寓道于文,彰顯正氣,充滿家國情懷。小說描寫比較精緻,章法嚴格,取材奇異,骨子裏也含正氣,都是通過靈動的 “腦”,而動 “手”創作出來的。
 
        香港書評家協會會長徐國強也贊他是 “用腦和手揮灑文字”。他的小說 “大都立意於人本精神,移風易俗,一反傳統理念,構思新穎獨特,站立時代潮頭”。有評論家認為,胡少璋的散文 “真誠自然,樸素平實,自由揮灑,恣意而談,講究意境的營造,追求構思的精巧,堪稱美文。” 美哉,善哉!其作品真乃“淡妝濃抹總相宜”啊!
​  
       胡少璋《香港的腦和手》列入“新世紀香港作家文叢” 榮譽出版,他為何用這書名,因為,他堅信小香港被列入 “亞洲四小龍”,就是靠香港人的 “腦和手”,才能創造出 “東方之珠”。他眼見香港文壇花似錦,身離香江心留情啊!

                                                                                                                                                 香港• 張詩劍


0 Comments

    Author

    世界各地作家

    Archives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June 2021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 Universal law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